贺岭峰:父母如何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?

2022-10-19 19:40:37501

(该文章为1879 研习社直播课程摘录,有精简删节)

 

焦虑的层层传递,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孩子

今天我们的精神心理问题,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
第一是人数在增加,有焦虑抑郁的症状的人群数量在增加。

第二是症状越来越严重,大多数焦虑症和抑郁症一经发现就是中度的,甚至是重度的。

第三是越来越年轻化,很小的孩子,上幼儿园的孩子甚至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已经患上了精神心理的疾病,就已经焦虑得不行了。

我们去追究根源的时候,会看到是因为急剧变化的时代,让我们都承受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压力。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焦虑的反应,这个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感受到。

这种焦虑和压力会传递,层层传递,最后会传递给最脆弱的人。而孩子差不多就是最脆弱的人,所以最后他们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。可能是社会的问题,但层层传递下来,最后承担的是孩子。

家庭是什么?家庭是心灵的港湾,是安全的地方。但是我们发现,家庭不止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,有些时候还充当了摧毁孩子心灵的推手,甚至有些时候对孩子最后的致命一击就是来自于家庭。

在上海卢浦大桥的 17 岁的少年,当着妈妈的面,五秒钟跳桥,最后的致命一击来自哪里?就来自于自己的亲人,来自于自己的家庭。

今天我们说家庭是心理安全的港湾,是心理最后的避难所。如果这个社会都不能接纳我们的孩子,我们的家庭就应该成为最后的、依然能够接纳和认可自己孩子最后的堡垒。

大家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,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妈妈接到了学校的信, 说你孩子有问题,不正常,他的智力不符合我们学校的需求,所以不适合在我们学校读书,要劝退。

他妈妈是怎么转述给孩子听的?她跟爱迪生说,学校说你智力比较独特,智商比较过人,你思考问题的角度特别独特,所以他们学校已经教不了你了,从明天开始就不能上学了。

爱迪生是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后,在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之后,整理妈妈的遗物的时候,才发现了这封信。 在那之前,从小他就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优秀的人。

是谁给他提供了这种安全港湾?是他的母亲。但我们今天很不幸的看到,很多父母反倒成了孩子心理上安全感的破坏者。

接下来我会讲到我们父母是如何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的,五招,把我们的孩子的安全感基本上打没了。

 

 父母如何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

  1. 焦虑污染了安全感的根儿

长辈的焦虑会通过基因表达方式影响到孩子,而一般遗传要 3 到 7 代。也就是说你外婆如果是个焦虑的人,或者说怀你妈妈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焦虑的人,那么她生下来的妈妈也倾向于是个焦虑型的人,可能会情绪反应过分激烈,思考问题更容易有焦虑、抑郁和恐怖的情绪出现。

这种情绪的出现实际上对抵抗恶劣环境是有好处的,所以才会把这样的反应模式遗传给自己的孩子,接下来妈妈也会把这种方式遗传给你。

但是问题就在于,如果生存条件很恶劣,这种情绪遗传给你,你能活得更好。但是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好了,这事儿就比较麻烦了,你没办法过好日子,因为你的情绪反应模式是如何对抗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,所以它就会在你身上形成一种焦虑的反应模式。

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,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做这种不良的焦虑反应的阻断者,不能让这一代一代传得越来越厉害。我们这一代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影响我们的基因表达方式,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氛围,不要让这种焦虑这么一代代的传下去。

你碰到事情是怎么反应的,你以什么情绪面对生活,这些对孩子影响最大。有些人搞性教育,其实性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教育,而是你聊到跟性有关问题的时候,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反应,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件事。

比起说道理,最重要的是你产生了怎样的情绪,如何去面对生活,这个情绪会传下去。

 

  1. 分离击穿了安全感的底儿

学心理学的朋友都知道分离焦虑是基本焦虑,三岁前尤其是一岁半以前的依恋模式、依恋期的亲子互动的方式,尤其是主要抚养人跟孩子的互动方式,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的底色。

也就是说在三岁之前,主要抚养人是怎么跟这个孩子互动的,可能最后它就影响了孩子成年之后的安全感的底儿。

原来我们的孩子生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里,照顾我们的人很多,不止有爸爸妈妈,还有爷爷奶奶,还有叔叔姑姑,还有堂哥堂姐等等。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边,又基本上都住在固定的村里。晚上大家都回家吃饭,都回去睡觉。我们天天在一起,我们不缺少安全感,父母以什么态度对待我们,对影响我们很大,但是我们不存在基本的分离焦虑。

现在不一样了,留守儿童越来越多。即使不是留守儿童,爸爸妈妈一天天事很多,很难全时空全身心照顾孩子。所以我们常常请老人、请阿姨来帮我们带孩子。即使是父母两个人自己带孩子,往往也做不到两个人都同时在,总得有一个出门工作养家糊口,我们现在叫丧偶式育儿。无论如何总会有缺失,这种分离的状态,让很小的孩子没法理解这世界是为什么这样。

孩子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,什么事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中心的方式来解释,就是什么事都跟他有关。爸爸妈妈离婚了,他会觉得这是我惹的事,因为我不可爱,所以爸爸都不要我了,因此他们才离婚的。爸爸一天到晚不着家,他不会理解,说爸爸工作忙,爸爸职业要求,爸爸其实很爱自己,只是没办法长时间守护在自己身边,他不这么想,他是觉得是我不可爱,所以你就不愿意回来见我。

 

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是这么解释世界的,我们大人并不知道,但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这种分离的焦虑,就觉得这个世界特别不靠谱。爸爸妈妈都不爱我,都不愿意跟我在一起,那我自己就没什么价值感。最重要的是分离带来的焦虑实际上是安全感的抵押。如果在这个时候有过早且过长时间的离开,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不可靠的。

所以到了成年之后遇到点事儿就出现很严重问题的人,去童年就能找到不安全的根儿在哪里,底儿在哪里。它一定是有这个问题的。现在大家学心理学学多了,就知道童年有一些创伤经历,成年之后不一定会出现问题,就看生成了怎样的应对策略。有的人童年充满创伤,但是内心很坚强,最后也是很成功。但反过来,一个人成年以后要是遇到问题,你要是追溯他的童年期,一定能找到根源。

并不是你现在离开原生家庭问题就不存在了,人离开了,而情感还在,情绪还在。这是安全感的底儿。所以家长能陪孩子还是尽量陪孩子,自己孩子要自己养,不要老把他扔给别人。

 

  1. 控制压缩了安全感的圈儿

其实大人也很焦虑,就这么一个孩子,望子成龙,老怕他出差错出纰漏。因为就这么一个孩子,犯不起错误,所以就想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很多父母,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人生路全部都给铺好了。学区房买好了,上哪个幼儿园上哪个小学,上哪个中学,考哪个大学,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,在哪个城市,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,我们全部都安排好了。特别强的控制感,一失控家长就受不了。

不过我们得知道,孩子要成长,孩子从三岁开始是第一反抗期,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,就是要反抗父母、摆脱期待、长大做独立的人。我们父母的这种掌控感,有些时候就是成年之后的孩子缺少独立性的根源。

现在都说妈宝男、巨婴,都一定是有个控制欲特别强的爸爸或者妈妈,这样的爸妈就容易没有办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人格的独立。小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挺乖挺听话,但是你要知道,没有发育成独立的人格其实会很吓人,为什么? 因为他总要一个人去面对世界,在面对世界需要做反应的时候,就不知道怎么办了,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。

现在婆媳关系遇到的问题,一定跟孩子缺少独立人格有关,其实婆媳关系不是婆媳的问题,它常常是这个男人的问题。就是男人的人格不独立,从小就被妈妈控制,长大了以后被太太控制。双方两个控制者,他就一个小木偶,背后两个牵线的,两边打起来他就不知所措。

往往控制欲比较强的妈妈就容易养出妈宝男。 妈宝男的太太一定是跟自己的婆婆是没法处好关系的。

过度的控制使得孩子的人格没有办法自由生长,最后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。成年以后就遇到各种各样问题。

  1. 指责抽离了安全感的核儿

孩子,他得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,是有信心来应对这个世界的。就是说我发现我自己确实很厉害,我是很有尊严的,我活着是有价值感的。

不过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每受到一次表扬的同时,至少要遭受六次以上的批评。 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,经常被各种批评,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的对还是不对,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。

自己做的事情,哪里表现好了不一定被看到,但是如果哪里表现不好,那是一下子就能被看到,然后就被人指出来。你反复不断的指,我就觉得可能我自己真的是有问题。所以我们现在看,包括世界上特别成功的一些企业家,一些名人,他们自己也没有价值感,就是这个道理。

为什么那么多明星和企业家自杀?你别看他在众人面前说我又有钱又有名,非常出色,有聪明有智慧,但他的内心是没有价值感的,从小就被爸爸妈妈指责着长大的。

童年这种价值感的缺失,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成长的动力,为了获得价值感,所以要努力把企业做得更好,要把戏演得更好,要获得更大的名望。但麻烦的是内心还是虚的,觉得外在的这些东西不靠谱。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足安全感,所以他内心是空的,现在有个专门的名字,叫空心病。

2018 年,零零后第一次入大学,北大的大一新生做心理普查,30.2% 的新生厌恶学习,认为学习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,开始反思学习这件事,如果让自己选择的话,这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。

不爱学习的占 30%,这还不是最狠的,最狠的是 40.2% 的大一新生,觉得人生就没什么意义,活着就没什么价值。

现在的孩子有“空心病”,那心是怎么被掏空的?

基本上就是被爸爸妈妈小的时候给掏空的,就是指责。批评你这也做得不对,那也做得不对。成年之后做得再好,也觉得自己哪里可能还是不行,还要自我谴责。因为成年之后,我们就认同了爸爸妈妈的角色,将它变成了自己的超我。所以就算爸爸妈妈不说他了,甚至是都不在了,他还是这样,代表着爸爸妈妈的那个角色,还是在指责自己,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,没意义的。

所以说,爸爸妈妈所起的作用真的非常大。建议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,要知道孩子还那么小,有时候说的话做的事都对孩子影响挺大的。不要轻易开口说话,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,因为是亲爹亲妈说的话啊,怎么可能有错?

你看那些有体相障碍的人,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,其实已经很美了。但就是不接纳自己的体型和相貌,为什么? 因为他妈说过,说你这不行那不行,不管别人怎么说,其实你根本就没那么好看,你看你鼻子长的,你看你嘴,你看你的脸,TA总能挑出问题来。别人要是说你哪长得不好,还不一定有那么大影响力,都没有亲妈说的影响大。

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女孩在相貌上特别自卑。你问她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了,你为什么还觉得自己长得不行?她说我妈说我不行。

你看这东西从哪来的?就是从原生家庭来。

有家长问我怎么能让孩子有自信心,要经常表扬,经常夸奖孩子,那要是他没什么可表扬和夸奖的呢,我看他哪都不行。

如果孩子不行,家长就要为他制造行、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,让他找到他自己的特长和优势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特长班,可家长想过孩子真有这个特长吗?什么叫特长班?就是孩子到那个班学了之后,他在同龄群体当中比较起来有优势。特长不能搞特短,你让孩子学芭蕾,结果他是里边跳得最差的,你让他学奥数,他天天哭着也学不好。你让他学下棋,他就是每回都输,这不就是特长变特短了吗?

作为家长这样坑孩子,你再夸他也没用,因为事实上他就没有取得那样的成就。你要知道,做父母的我们要帮孩子找到他的长板,找到他的优势,而且要有事实依据,不是说你平白无故夸两句孩子就信了。首先你自己得信,你得相信你孩子真行。其次是你得真能找到证据证明他确实行。所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板,是当爹当妈很重要的责任。

 

  1. 自爆炸掉了安全感的绳儿

 

把安全感的最后一个屏障干掉的是什么,就是自爆。

自爆炸掉了孩子安全感的绳子。如果说他还有一个自救的方式,还有一个救生绳的话,要是碰到这种自爆的爸爸妈妈,那就彻底爆掉了。

什么叫自爆?就是爸爸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。

我们说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情绪,这是非常正常的,因为大脑前额叶发育成熟要到二十五六岁,所以人没到二十五六岁,大脑前额叶是控制不了我们的情绪脑的。那青春期孩子发脾气就太正常了,他就应该发脾气,他不发脾气反倒有问题了,不跟父母顶牛反倒有问题了,特别听话我们就担心了。

所以说我们要等到二十六七岁的时候,大脑皮层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边缘系统。如果说我们当爹当妈的过了二十五六岁了还控制不了,这就比较麻烦了。我们听到很多爸爸妈妈都说,我也知道我不应该对孩子发那么大火,但是我一看到他作业不行,一看到他成绩不好,一看他在玩手机,我就气不打一处来,完全控制不住,然后我就开始暴跳如雷,不是骂就是打。

其实这相当于爸爸妈妈的情感系统在自爆,就是自我爆炸。

你要炸了,你还希望孩子平静做作业,这怎么可能?大家都学过应激反应,人在应激状态下,大脑前额叶是关闭的,你控制不了你的情绪,那你以为孩子能控制得了?你这一爆炸,孩子感受到了威胁,大脑前额叶瞬间关闭,然后你让他大脑前额叶关闭以后做作业,可做作业靠的就是大脑前额叶。孩子在这种担惊受怕中,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,尤其是完成智慧活动的部分,这样下去作业保证越来越差。

所以我们前面提到的丧偶式育儿算是好的了,最多就是分离焦虑,爸爸妈妈不在身边,还是觉得孤单寂寞,觉得生活没安全感,这其实还好。

比这更可怕的是诈尸式育儿。平时就是尸体,就是一死人。不关心孩子,也不跟孩子互动,也不陪孩子玩。那一死就算了,我们就当丧偶就完了,就当没你这个人。

这样也不行,他要诈尸,也就是说养孩子时他在装死,但他不是一直死,突然哪一天就开始跳起来,一个是说孩子做得不够好,一个是说其他家人养得不好,然后跳起来就开始指责,一通骂一通打,然后倒地下又躺下,又开始死了,又装死了,就又不管了。

你把孩子骂完了,打完了打哭了,然后就收不了场,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,交给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,他又开始死了。

这个最可怕,这属于自爆行为,你要总这样自曝,孩子最后一点安全感,被救的机会都没有了。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遭受家庭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孩子,在人群当中依然广泛地存在。

你想想药家鑫,就开着车出去撞了个人,把人撞伤。其实这是每个司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,每年中国车祸那么多,伤亡那么大。把人撞伤你就承担责任,该报警报警,该打急救电话就打,该救人救人。结果上去拿刀把人捅死了,这是为什么。你觉得药家鑫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吗,明显不是。但是他为什么要行凶?他在恐惧什么?

他从小就因为学琴经常被爸爸关小黑屋,就不能犯错误,犯错误受到的惩罚非常严厉,要想尽一切办法逃避。结果突然有一天还是出事了,这车祸让爸爸妈妈知道了,那保证好不了。 怎么才能不让妈爸爸妈妈知道,那就先把人弄死。

你要知道,他杀人是为了逃避恐惧感,而不能说是一个恶人,是个没有同情心怜悯心的人。在那一瞬间他没想那么多事,他就觉得我闯大祸了,这事儿不能让爸爸妈妈警察知道,脑子里就这么一想法。

他唯一最后能够救自己的绳子没了,这是什么?就是小的时候弹错一个音符,就要被爸爸妈妈关在小黑屋里面关禁闭。那样的恐惧感,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法理解的,那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恐惧。

到现在你就知道怎么能保护我们的孩子。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给孩子打好情绪的底。

有些数据我们听了以后真是特别痛心,首先你看最近三年内,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自杀人数在急剧上升,尤其是初中生。那么年轻的孩子,花季少年,生命说消失就消失了,真的特别可惜。所以我现在到哪都跟家长说,拜托各位家长,你们养孩子好好养,成绩好一点差一点无所谓,很重要一件事儿,别把孩子养死了。

15 岁到 34 岁的群体死亡的头号原因就是自杀。你养孩子,你最后不能把孩子养死了,看看周围,看看新闻,有多少父母最后把自己孩子养死了。所以焦虑、分离、控制、指责和自爆,这五件事情放在一起,基本上就把我们孩子的安全感给炸得体无完肤。

接下来,我们再讲讲,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。

 

关注1879计划公众号

获得更多资讯